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5年第23期
编号:12746949
百蕊草物候期及越冬休眠生理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2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5年第23期
     同一生长阶段百蕊草各器官中主根内淀粉含量为最高,与其他器官均有显著差异(除生长期Ⅱ外);而叶和茎中淀粉含量较低。对主根、侧根和根颈芽淀粉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生活史中主根和侧根内淀粉含量达到极显著相关(r=0.965,P=0.008);根颈芽发育阶段主根和根颈芽内淀粉含量达到显著相关(r=0.999,P=0.03)。

    3.2.2百蕊草淀粉粒组织定位 百蕊草主根包括皮层、中柱、韧皮部和木质部等部分。次生结构中韧皮部和木薄壁细胞较发达,淀粉粒主要分布于皮层和中柱薄壁细胞。不同时期百蕊草主根淀粉粒数量及组织细胞分布差异明显。生长期Ⅰ主根内淀粉粒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皮层薄壁组织细胞(图3中A);浅休眠期主根淀粉粒较多,分布于皮层和呈辐射状排列的射线细胞(图3中B);休眠期木质部进一步发育,中柱和皮层薄壁细胞内淀粉粒数量比浅休眠期少(图3中C);休眠解除期根皮层薄壁细胞中也可见淀粉粒,但数量比前几个时期少(图3 中D);生长期Ⅱ根内未见明显淀粉粒,淀粉类营养物质在该时期消耗殆尽(图3中E);百蕊草生长期Ⅰ与生长期Ⅱ时生长旺盛,叶内无明显淀粉粒。浅休眠期时,百蕊草进入休眠,叶中淀粉粒数量增加,表皮细胞、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内均可见明显淀粉粒(图3中F~H)。

    3.3百蕊草越冬休眠过程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百蕊草各器官在越冬休眠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后降规律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72 字符